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要实现和谐社会,就要努力实现公平分配。
公平分配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充满活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公平的收入分配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是真正的公平。
――――《光明日报》 2007年10月25日
要实现和谐社会,也要充分考虑到政治伦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随着各方面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经济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政治领域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不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现象,严重腐蚀了国家的健康肌体。政治领域中大量存在的腐败现象,政治行为中的低效率等等,带来的是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对法律的不尊重,对道德的亵渎,对诚信的鄙视,而这些恰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避免和克服的。政治伦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规范和引导政治实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政治文明”这个概念,和谐社会应该说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而政治伦理可以说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在政治实践活动中,解决存在的诸多不符合伦理道德的问题,主要通过法律的手段,但法律是一种硬规范,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这种强制需要主体的认可和自觉来补充,如果没有主体主观上的认可和自觉,法律的执行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律最终极的目标是什么?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一切党政部门的公仆们面对我们的人民时,至少应该做到善良,否则,再完善的法律、再完备的制度在它们执行的过程中也会是冰冷的。
二是政治伦理影响和制约社会道德。在一个民族和国家,政治伦理在其提倡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和统领地位,从根本上影响和锻造这人民大众的心态,使人们在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的层面上把个人的价值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联系起来。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放松了政治伦理建设,就等于在道德建设上模糊或放弃了道德价值体系的主导方向,结果会在根本上影响到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建设,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强盛。历史的发展也表明,政治伦理与社会风气是有很大关系的。政治腐败,社会风气必然低下;政治昌明,社会风气就会良好。在党建理论中有一句经典的话语:党风是社会风气的核心和表率。
三是影响和决定政治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政府一旦欺骗民众,民众也会以不同方式欺骗政府,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一个不讲正义的政府,很难要求公民讲正义和正气,一个不肯担当责任的政府,很难要求公民起来承担责任;相反,一个愿意对民众利益负责任的政府,公民也一定愿意与政府一道担当。政府坚持正义、敢于负责的伦理形象,必将对公民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良好的影响。
――――《学习时报》2008年4月1日
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谐。
21世纪初,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政治中最重要的因素。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受到空前关注,其对世界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近期西方出现的奥运政治化逆流再次把中国同世界的关系问题推到前台,奥运火炬传递受干扰,反映出西方国家还没有真正地了解中国、接纳中国。从中国崛起的大背景看,世界多种声音同时出现,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崛起困境增加。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世界范围还没有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的先例。人口众多、实力渐强的中国对他们来说具有不确定性,他们感到担忧、威胁甚至恐惧。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如何以“和谐世界”理念与“软实力”来化解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厚重之墙,走出崛起困境,就成为我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选择。
和谐世界这一理念昭示着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是调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升当代中国对世界深刻理解和战略选择的总体把握,它将以自信的大国心态、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不断拓展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发展空间。这一新命题的提出,乃是着眼于“两个最大限度”:最大限度地增加世界的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世界的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以文化、和合意识与公众外交的软实力资源提升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的新途径,是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精神营造世界各国政治上和谐共处、安全上协作互信、经济上发展共赢、文化上互补融合的新范式,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新形象。
――――《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16日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浪潮已经波及全球。当今世界,和平是发展的主流。人类的文明在不断取代邪恶与战争,人们向往民主自由、和睦相处,反对战争建立一个和谐世界已经是世界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社会主义和谐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积极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