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博士生参与新一代新冠肺炎重组蛋白疫苗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来源 :基础医学系    发布时间 :2022-05-10    浏览次数 :3072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在全球范围内仍很严峻,新冠病毒变异株不断出现和流行,其中有些会逃逸现有疫苗的抗体免疫反应,引起突破性感染。特别是Delta和Omicron变异株依次席卷全球,成为优势流行毒株,给疫情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研发一款对包括Omicron在内的变异株具有广谱预防效果的疫苗十分关键。


2022年4月26日,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高福院士2021级博士研究生郑天依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Protective prototype-Beta and Delta-Omicron chimeric RBD-dimer vaccines against SARS-CoV-2”。研究开发了快速适应新冠肺炎流行变异株的嵌合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二聚体蛋白疫苗的设计方法,其为两个异源的RBD串联形成,与同源RBD二聚体相比,嵌合RBD二聚体在动物体内可刺激产生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及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以此策略设计的prototype-Beta嵌合RBD二聚体蛋白疫苗免疫的小鼠和恒河猴在攻毒实验中显示出对多种变异株的保护效果,设计的Delta-Omicron嵌合RBD二聚体疫苗高效保护小鼠预防Delta和Omicron的感染及引起的肺炎。

研究者们基于已经上市的原型毒株同源RBD二聚体蛋白疫苗(ZF2001)的设计基础,开发了快速适应新冠流行变异株的异源RBD二聚体蛋白疫苗设计方法,以此首先设计了prototype-Beta嵌合蛋白疫苗,在小鼠体内验证了其诱导比prototype和Beta的同源RBD二聚体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和保护效果,且prototype-Beta嵌合蛋白疫苗免疫恒河猴可提供对多种新冠毒株的保护作用。

之后,研究者们设计了Delta-Omicron嵌合蛋白疫苗,与prototype同源RBD二聚体疫苗相比,其免疫小鼠刺激产生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对Delta和Omicron变异株的攻毒均表现出更好的保护效果,这些研究数据支持开发适应变异株的多价疫苗以预防流行变异株。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浙江大学讲座教授高福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主任王培毅教授、中科院微生物所戴连攀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彭小忠研究员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及病毒病预防控制所BSL-3实验室主任武桂珍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徐坤、中科院微生物所博士研究生高萍、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博士后刘升、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鲁帅尧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研究员雷雯雯及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郑天依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郑天依同学在高福院士和戴连攀研究员的指导下,秉承“新冠研究须向科学要答案”这一理念开展新冠病毒RBD重组蛋白疫苗的研究工作。在新冠疫情初期,高福院士研究团队即提出了β冠状病毒S蛋白的RBD二聚体疫苗设计理念,发现将新冠病毒RBD进行串联重复设计成的二聚体抗原免疫小鼠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高于单体的免疫效果,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上,郑天依同学为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二)。

该疫苗于2021年3月获得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批准紧急使用,是全球第一个获批使用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之后在印度尼西亚和哥伦比亚也获批进行紧急使用。由于新的新冠突变株不断产生,并在全球引起新一轮疫情,新一代疫苗研发迫在眉睫,高福院士团队组织紧急攻关,研发新一代疫苗,郑天依同学也向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申请,经学院批准,参加紧急攻关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高福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新一代疫苗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该成果将为当前Omicron变异株流行疫情防控提供又一科学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