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坚课题组在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发文揭示载药红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在治疗肝脏相关疾病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来源 :基础医学系    发布时间 :2020-12-12    浏览次数 :5086

胞外囊泡由于具有低免疫原性、低毒性、高度的生物兼容性、可自由穿越生物屏障、逃逸溶酶体介导的降解和可进行人工修饰等特点,是非常理想的药物输送载体。然而,要将胞外囊泡作为药物输送载体应用于临床仍面临着不少挑战,包括合适的胞外囊泡来源细胞、临床级别胞外囊泡的制备以及胞外囊泡对疾病组织的特异靶向性。红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作为药物输送载体具备许多天然的优势。因为,红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不含核及线粒体DNA,不涉及影响受者基因组的风险;红细胞是人体数量最多的细胞,可较为方便的实现临床级别胞外囊泡的制备;异体输血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红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是红细胞的天然成分,因此可打破自体限制,具有高度的生物兼容性。

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红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经血输回输后,可自发富集于肝脏。因此,不需要任何的人工修饰,便可实现肝脏的靶向性。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课题组发现肝脏富含C1q,通过C1q促进肝巨噬细胞对胞外囊泡的摄取,从而依赖于巨噬细胞实现胞外囊泡的肝脏富集。

基于上述发现,课题组利用电穿孔的方式将miR-155反义寡核苷酸装载至红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发现该胞外囊泡对小鼠急性肝衰竭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此外,课题组将阿霉素或索拉非尼装载至红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发现载药胞外囊泡可明显抑制小鼠原位肝癌的生长。虽然,胞外囊泡所载的药量为传统化疗剂量的1/33,其对肝癌的抑制效果却明显强于传统剂量的化疗药物。更为重要的,载药胞外囊泡具有高度的生物安全性。因此,载药红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可作为治疗肝脏疾病的新型生物制剂,具有很高的临床转化潜力。

该研究成果于2020121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胞外囊泡协会会刊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F = 14.976)。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蔡志坚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根生主任医师、黄小芳博士生和修慧清博士生为本文共通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基金委、浙江省基金委和中央高校“双一流”经费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jev2.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