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怀青衿之志,终履践致远|邵正萍研究员专访

来源 : 0922B25     发布时间 :2023-06-25    浏览次数 :1269
PI个人简介

640.png

邵正萍,2022年5月加入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DNA损伤和修复、以及基因组不稳定性与淋巴瘤、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关系。致力于采用活细胞成像技术、小鼠模型研究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DNA修复相关蛋白与DNA末端相结合的分子动力学特征;DNA损伤和修复基因缺陷对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基因组不稳定性在肿瘤及其他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有多篇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身份发表于Nature(2020)、Nucleic Acids Research(2020)、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等期刊。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别具一格的读博路

从信息工程到医学院Ph.D/MD双学位

邵老师中学阶段就对生物医学有兴趣,初中和高中时生物竞赛都获过奖。本科选专业时,因为想要尝试一下知识面广泛的工科专业,就报考了浙大信息工程光电系。出于兴趣,本科阶段也选修了生物医学类的课程,其中就有遗传学课程。邵老师到了大三大四时开始比较正式地思考未来的方向,认识到自己还是对生物医学研究更感兴趣。与电子元件相比,邵老师更加愿意和有生命力的人或动物打交道。而且当时被《House》、《Grey's Anatomy》等美剧医疗剧深深吸引,更加深了进入医学领域的兴趣。

非常幸运,邵老师通过了医学院Ph.D/MD双学位项目的招生笔试和面试,合上工学课本,开始了截然不同的求学之旅。她选择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作为Ph.D专业。因为热爱,所以上下求索,无惧修远。


有幸遇良师,引航科研路

杨军教授是邵老师的博士生导师。杨老师耐心温和,尽己所能为学生着想,使邵老师得到了去世界顶尖实验室学习的机会。邵老师到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接受了为期两年的联合培养。联合培养导师David J.Chen教授是DNA双链断裂NHEJ(非同源末端连接)通路的权威学者之一,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他手把手的躬亲指导下,邵老师初次迈入了DNA修复的大门。实验室博后们也都非常友好,经常指导实验技能并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使她受益良多。

感受到了投入科研时的安宁和祥和,邵老师在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后决定继续从事科研,并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癌症基因组学研究所继续博后训练。导师查珊教授虽然还是年轻的新PI,但在采用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DNA修复通路的研究方面已经颇有建树,且非常具有探索精神,实验室成员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下得到成长,并收获友谊。更重要的是,她对科学的激情和热爱让邵老师感受到投身于自己喜爱的事业,并有所成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数年的耳濡目染,邵老师在多年工作伙伴和好友的鼓励下,笃定了未来的方向。


着眼DNA损伤修复,探究肿瘤发生发展

细胞DNA损伤后会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激活DNA损伤应答,并尝试通过各种DNA修复通路恢复DNA的结构功能,或诱导DNA损伤过重的细胞凋亡。在哺乳动物中,针对碱基错误、核苷酸损伤、DNA单链及双链断裂有数条不同的修复通路。DNA损伤修复与生长发育、遗传病、衰老及肿瘤发生发展都密切相关,也是肿瘤治疗的热门靶点。DNA损伤修复研究历史悠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陆续有很多重要发现,但至今仍有很多未解之谜,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始终充满活力。因基因组稳定性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以表彰他们分别在剪辑切除修复、错配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研究中的贡献。

邵老师在博后期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PARP1基因,它是DNA单链断裂修复通路的起始蛋白,也是目前首例成功上市的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抗肿瘤药物PARP抑制剂的作用靶点,在具有BRCA1/2缺陷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获益。除此之外邵老师还参与了DNA-PKcs、ATM、CtIP等多个DNA修复相关蛋白的机制研究。回到浙大建立自己的课题组后,邵老师将在博后阶段的成果基础上继续拓展,利用细胞生物学,小鼠模型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办法进行DNA修复通路,以及其缺陷相关疾病的研究。

640.jpg


研途拾趣缓压力,科研生活两不误

科研过程中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不会一帆风顺。邵老师博后期间就遇到了一个进展不顺的课题。这个课题从构建转基因小鼠起就困难重重,因为胚胎杂合致死问题,课题推进困难。但兴趣是第一推动力,也是坚持尝试的内在驱动力。除此之外,需张弛有度,将进展不顺的课题暂时放下,换个思考方向,也许会豁然开朗。对于实在难以继续的,“Don't miss the whole forest because of a tree.” ,心态放平,多做尝试,试试别的路。做科研是个长期的过程,一时的困难并不决定长久的进度。

做科研也并不代表枯燥的生活,科研生活也可以始终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好奇心,不怯于探索尝试,会带来很多新奇的体验。数年的朝夕相处,携手并进,同时也会带来珍贵的友谊,与朋友共同探索,一起娱乐的经历会留下难忘的美好回忆。运动也是缓解压力,重获活力的有效途径。周末假期骑自行车、爬山、郊游,亲近自然的同时也会收获很多有趣的小故事(邵老师就是在兴致勃勃的跟同事分享黄石游玩计划时,听导师讲起了taq酶发现的小故事)。闲暇之时邵老师还会有一些养鱼、种花等小爱好,“好玩”的同时,也给生活增加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

640 (1).jpg


新手上路,传承师者精神

从学生转变成了导师,邵老师正在努力适应这种身份的转变。就像美剧《犯罪心理》有一集提到的,你会以你父母养育你的方式去养育你的孩子。非常幸运,她在科研培训阶段遇到了很多儒雅随和、宽爱纳下、悉心引导的导师,现在希望传递这份善意,亲历教诲,和学生一起去探索解密,共同感受科研中内心的充盈和愉悦。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邵老师希望传达给学生,做科研需要客观中立,尊重事实,将自己作为宏大世界的一个微小的观察者和记录者。磨练好技术的同时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于不符合预期的结果,客观而耐心的分析原因;同时也需要具备十足的韧性,即使是兴趣所在天赋所具,起点与收获间依然隔着“一万小时定律”;最后,始终要有一个清晰的计划,并尽早付诸行动。勇于做一个“实干家”而不只是“计划者”,任何美好蓝图的实现都需要及时take action。